春秋时代,音乐已成为学生修身立本的一门重要课程。郑国有一叫师文的书生,离家慕名找鲁国的师襄子学习弹琴。师襄子曾是孔子的老师,当时最著名的音乐教育家。他的桃李遍天下,那时是,哪里有优美的琴声,哪里就有他的学生。师文不辞辛劳,跋山涉水,不远千里,好不容易才求到师襄子的门下,可是学了三年,却没有弹成一首像样的曲子。他手指僵硬地弹拨琴弦,声不成调,机械而又呆板,师襄子只听得烦躁难受,耐心又耐心地一遍遍指导,却还是像在弹块没有感情的木头,再也忍不住了,便叹了一口气,“你回家去!”眼睛里流露出:你是我所带的学生中最笨的,太没有音乐细胞了!朽木不可雕也!师文沮丧极了,无可奈何地在房里收拾行李,准备明天一早便回家,这时候不知谁弹起一首思乡曲,他的心立刻飞到家乡,眼前白发苍苍的父亲正在田里挥汗耕作,佝偻的母亲正在菜园弓着背寻猪菜,妻子在烛光里织布,眼睛都望着远方的他,燃烧希望……他泪流满面了,记起出门时,他们的千叮万嘱,突然眼睛一亮,赶快丢下行李,跑到师襄子跟前请求:“老师,我之所以弹出的曲不成调,不是手笨,而是内心没有领会音乐的内涵,手指不能随心去弹。请您再给我一段日子,好吗?” |